看一些文章能不能改變?nèi)??老實說,我真不太相信。小時候的偉人傳記沒改變過我,如今我寫的文章,相信也很難改變?nèi)魏我粋€讀者。
我雖然花時間寫了些文章,其中部分是對事情的看法與體會,但這僅僅是傳達著我自己的偏見罷了。我不期待,甚至不認為有人會因為看了這樣的東西產(chǎn)生什么實質(zhì)上的改變。就算有些內(nèi)容你讀了覺得頭頭是道、覺得好像體會了某些東西;但那體會搞不好根本不是我想傳達的東西也說不定?
一、道理要親身走過才會領(lǐng)悟
人的理解常常不是漸進性的,而是某種類似進化性質(zhì)的跳躍。事情常得靠自己實際走過一遍;要先認真對某樣事情投入、從投入回饋中反思、閱讀、學習、理解、反省,這樣辛勞的經(jīng)歷一大段后,才會突然某一天開始有些心得性的東西。非要到這時候再回頭看,你才真的對于生命或是生活產(chǎn)生某種新體會。
但好玩的事情是,若這時候你把體會寫出來,你會發(fā)現(xiàn)寫出來的東西似乎毫無特點。明明是把過程的精華濃縮出來,但看的人卻會覺得:“啊不就是個從小學就看過百遍的道理?誰不知道這些事???還要你說嗎?!?/font>
好東西都喜歡教人抄近路。找出捷徑的目的不是偷懶,是給一條方便法門,直指核心。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佛經(jīng)有許多精彩的文字,沒有大智慧大累積是消化不完的,怎么會不立文字?留下來的是捷徑,可惜是我們沒有腳力去走完。也許不是腳力?是眼力?或是心力?
武術(shù)里的形意拳算是走捷徑了,號稱把天下的形態(tài)都濃縮成五形十二把,外形內(nèi)意。山西戴家剛剛放出來的東西還帶有十三勢的影子,到了河北之后,李洛能應(yīng)該整合了不少。能從近路里再找出一條捷徑的,就是王薌齋了。干脆連最簡單的形也不要了,就練意。去形取意,站樁里面摸拳勁。
南方詠春也抄捷徑了,三套拳走到終點,很可怕。詠春拳創(chuàng)始的過程故事太多,很難分清楚到底哪個更接近事實…不久前看到了另外一種說法,是某一北拳師傅藏在廣東戲班子里傳出來的?也許是受到六祖慧能的故事啟發(fā)?
也許李小龍才是這個故事里的慧能?他看到了捷徑,心里也明白了,但是他還是決定繞一圈走,詠春已經(jīng)放棄的路,他再走一次,但是他看過捷徑,所以走的比別人快,可惜是時間沒到,他先到了。
現(xiàn)實生活中,捷徑是給有資源的人走的路,雖然不公平,但是事實。練拳就像開一扇大門,鋪一條大路,先假設(shè)沒有資源,沒有背景,沒有靠山的狀況下,一步步來,什么都要練,什么都均勻。
怎么開始?先練十路彈腿。每一路只練幾個動作,不是捷徑的簡單動作,是繞遠路的重復動作。反正沒別的辦法了,那就步步為營。少至三四組動作,多至十幾種手法就能組合成一路的彈腿套路,北方許多門派都用來當基本功入門。
彈腿彈腿,顧名思義,每路都有提膝彈蹬,十路練下來,至少抬腿彈踢上百次,大冬天打下來,全身能火熱??栝_腿松,腰板肩背也都拔開了。
沒有高難度的動作,沒有深奧的功法,只有錯不了的基本功。
所以說,看完一篇文章,你覺得從認知角度上“知道”了,真的是實際的知道嗎?
二、見到了山,但得自己往上爬
還是用禪語來比喻:“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沒看懂嗎?那用個朋友的經(jīng)驗當例子好了。
有個認識很多年的朋友,大概八年九年前時候存到點錢,想開始理財,但過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接觸與背景,連什么股票債券定存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更別說什么基本面、K線圖、指標之類的東西。這大概是屬于最早連見到山時,都不懂那是山的階段。
后來他搬了一堆書回家,從“第一次買股票就上手”、“經(jīng)濟學的第一堂課”這類基礎(chǔ)書開始翻起。一段時間后,在面對如K線圖、或是均價這類東西時,大概知道是什么東西了,也陸續(xù)了解了什么EPS、凈值、年化報酬率這些術(shù)語。
等到基礎(chǔ)書看過后,覺得自己還沒被嚇倒,又買了其他更雜的如“期貨理論與實務(wù)”、“價量形態(tài)”、“股價趨勢技術(shù)分析”、“股市操盤手回憶錄”這類東西。接下來數(shù)年,則一邊實際嘗試操作一邊又學了一堆技術(shù)分析的知識、如什么箱型整理、楔形、旗型之類的東西。當時自己覺得學了很多東西,想說該會的都會了。等日后回顧來看,其實那時候不過勉強才到達了知道“那就是山”的階段。
但當時他并不知道,以為自己學到很充分了;一度很自滿,還在投資網(wǎng)站上大放厥詞。但實際上,學的越多卻自己反而越覺得迷糊。因為只知道背公式,只知道強記別人說的規(guī)則,反而開始走火入魔。開始花很多時間鉆研一些細節(jié)、比方說到底均線該用幾天;畫圖時該從哪點連到哪點;常常覺得某個線連起來像這也像那。那時其實山開始看起來不是山,好像這也對好像那也對、找不到一個觀念的核心主軸;剩下的只有無限的迷糊。
還好,接下來他認識了一位長輩,帶著他操作并教了很多東西,讓他學會了探索“事情的本質(zhì)”。這才發(fā)現(xiàn)價格是反映當下投資人對于標的物的看法,而人心的貪婪與恐懼才造就了一段一段類似的走勢??磮D、看數(shù)據(jù)的目的不是要看形狀本身,而是要去探索背后人心思維對此的反應(yīng)。
曲線不過是人心的載體;圖形只是反映出大部分人在這時候心里在想什么而已。當這道理懂后,再回頭看K線圖,再去探索的就不是形態(tài)的表象,而是形態(tài)背后的人心。這一旦理解后,才發(fā)現(xiàn)圖畫的是否精確并不重要,資金的管控、止損停利、還有心態(tài)性的調(diào)整才是最關(guān)鍵的。
這東西體悟之后,他突然就海闊天空起來。曲線是否完美不重要了、哪一點連到哪一點也不重要了、預(yù)測也不再重要、知識的細節(jié)也不再重要,相反的,知識背后的精神與含意才是最關(guān)鍵的。能掌握住核心精神的話,用什么方法都一樣的。于是看山終于又是山,而不再是迷濛不清?;仡欉@某一段路,才會知道自己過去有多無知、也才會知道自己還有多大的進步空間、更因此知道學習的核心該放在哪里。東西學多了,人反而謙虛低調(diào)了。
三、自己摸索,也要向外看,避免盲點
我對項目管理的學習過程其實也是一樣的。
一開始接觸如甘特圖或是一些技術(shù)性的東西時,被那復雜的顏色、時間條、實線或虛線的連接線嚇傻。對從來沒接觸的人而言,這些復雜的圖形恐怕根本看不懂。這是連山都看不懂的階段。
等開始學會一點東西后,會開始知道方塊代表什么含意、某條線代表什么含意、某個數(shù)值(如EV或是TT)又代表什么含意。但這階段,也僅僅只是學會了表面,只是知道了最基本知識性的東西。看了數(shù)字,知道工作要花五天;看了數(shù)字,知道我們有八天的緩沖。這是第一次看山是山的階段。
但這時候其實會的都還只是最基礎(chǔ),連核心的邊都還沒摸到呢。人如果不在此自滿,接下來將會得開始面對一長串見山不是山的日子。
慢慢開始覺得,明明學會了基本技巧,怎么進度還是有問題?或是會花很多時間排出一個過分優(yōu)化的日程表,但是不理解那樣過度的優(yōu)化其實在案子一開始后馬上會崩潰。再不然,可能忽略報表與圖形只是協(xié)助我們理解目前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問題的預(yù)防或是排解還是得靠自己的執(zhí)行力。也可能,并不知道怎么把學會的技術(shù)與工具轉(zhuǎn)化成自己整合團隊的助力;而只是變成工具或是技術(shù)的奴隸。為何?因為這些個別知識其實不過只是排期知識的一塊,你還必須要整合起來。
有的人撐不過去,會在此宣稱管理知識或是技術(shù)無用。會認為就算學這些,事情還是朦朦朧朧、還是無法掌握。所以你恐怕時而不時就會聽到有人宣稱:“計劃趕不上變化,隨機應(yīng)變就好?!被蚴怯腥烁嬖V你:“管理只會僵化大家的反應(yīng)?!钡鹊鹊目捶?。但這往往并非方法本身不對、也不是事物本質(zhì)就是朦朧難解的,而在于很多人或許還在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就倉促的下了結(jié)論。在還沒能掌握事情的本質(zhì)與核心下,才會覺得事情各自獨立而難以整合成一致的概念。
但若這時候愿意咬牙繼續(xù)思索下去,有一天一旦在思維上能有突破后。你將會開始理解每個數(shù)值、每個報表背后其實都代表一段故事與人心的反應(yīng)。
知識只是讓我們解決問題。學到東西要能夠在對的方面應(yīng)用與協(xié)助,那才有用。排期知識的關(guān)鍵不是圖表、而是提升自己在處理上圖這些事情的能力。換句話說,數(shù)值、文字、報表的本質(zhì)終究還是項目上的人。它們是間接的對我們揭露了項目狀態(tài)、人員反應(yīng)、士氣、甚至可能的風險與問題。
當你了解數(shù)字背后的意義、當你理解你怎么通過數(shù)字與圖形解讀人心時。你會開始了解管理的“真正精神”在哪里,也會開始理解更多不是表格跟圖形能呈現(xiàn)的東西的重要性。最后,到了見山又是山的階段后,就算不使用所有基礎(chǔ)技巧,你或許也能讓事情順利進行。到了這階段,技術(shù)與知識將變成你規(guī)劃與決策的底層。就像吃飯喝水一樣,你有了意念、工具或技術(shù)無意識的來支援這些想法。這時候自然價值就能彰顯了!
但重點是,你要過這一階段才行。而且到這一階段是沒有任何速成的辦法;腳踏實地的自己走過,恐怕才是唯一能開拓捷徑的辦法。
而一旦體會過一次后,這樣的概念你將可以應(yīng)用在任何層面的專業(yè)上。
打籃球也或許是一例。你要先培養(yǎng)了足夠的基礎(chǔ),跟團隊培養(yǎng)出戰(zhàn)略默契,你才開始具備解讀別人企圖的能力。到最后,別人手一動你就知道人家要干嘛。到時候因為一切都成為本能與習慣時,你出手就能毫不思考的做出最應(yīng)該要的動作。敵手不再讓你困惑,球場也不再讓你無助。
四、心存投機、輕易自滿,學不到精髓
這或許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謂的后發(fā)先至,制敵于先機。
若你是投機客,這時候一張線圖你可以看出群眾心態(tài)。
你若是PM,一份進度報告你可以猜出發(fā)生什么事情、而問題又可能在哪里。
你是籃球選手,一個眼神、你就可以猜出對方想攻哪里。
你是資深編劇,一個文字片段你就能猜出故事架構(gòu)與觀眾的反應(yīng)。
你是市場人員,一張業(yè)績報表你或許就可以猜出消費者心態(tài)。
我相信人生任何一件事物,恐怕都會經(jīng)歷這幾個階段。從一開始字面含意的領(lǐng)會,到認真了解后覺得似是而非的矛盾,到最后可以直達本質(zhì)的透徹。唯一的問題僅在于,不走到最后,你其實不知道自己現(xiàn)在到底在哪個過程中。
但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前面階段就志得意滿,覺得自己學會了表面知識之后就可以停止了、或才學了表面知識就認為那是無用的、甚至僅僅學了表面知識,就開始想找出捷徑。
當然有些本質(zhì)性的天才可以學些皮毛就能自發(fā)性的應(yīng)用,但是大部分的你我恐怕都不屬這類型。所以不要太早下結(jié)論,或許就是我們這種非天才的人該常常自我提醒的一種處事心態(tài)了。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公平的,那就是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
這有點像是進行一場大富翁游戲。時間是我們的籌碼,每個人拿著相同的資金,接著各自發(fā)展。有時候會碰到意外,讓時間停下來。這一圈大家都在擲骰子往前,只有自己被跳過,感覺不是很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什么意外讓我們停下來?往往是死學習帶來的好奇心喪失。
相信從小到大我們都想過一個問題:“我學這個要做什么?”如果學習只是為了成績,那我們畢業(yè)以后就不用學習了嗎?只有考試內(nèi)容才是常識嗎?歷史、健康、音樂、美術(shù)、家政等知識都不算常識?還有更多沒被放進基本教育如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都不是常識嗎?我一直相信,不知為何而學,不可能成為好學生。
還記得小時的我對于世界充滿好奇,碰上不懂的現(xiàn)象一定要抓著父母問出個所以然,看到不明白的成語一定馬上翻字典。當時我根本不在乎這些知識與考試成績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單純地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考試壓力逐漸消磨我的求知欲,學習成為課堂上的填鴨儀式,目的是得到頂尖的考試成績,我辛苦地復習已經(jīng)讀過千百遍的知識,沒有時間獲取新知,根本不想讀課外書,仿佛只有教科書才是唯一的真理。剛開始我喜歡讀歷史,千軍萬馬在我腦海中奔騰,穿梭于現(xiàn)實與虛幻。隨著年齡增長我已不再渴望著歷史書籍,考試要求我背下中國歷史中的每個年代,而不是事件的起因與影響,抹煞了我對于歷史的興趣。
后來我第一次到杭州,去了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蔽业挂纯刺K東坡有沒有騙我。當然還有鼎鼎大名的雷峰塔,鎮(zhèn)壓著白娘子與許仙的浪漫愛情。漫步在西湖畔,我想象著文人騷客在西湖上劃船,舉杯共飲,豪氣萬千地論古今英雄。好奇心驅(qū)使我大量閱讀西湖相關(guān)的歷史與文學著作,這時候所有的知識都活過來了,我重新體會了學習的快樂。
如果你沒見過黃河奔流,怎能體會黃河之水天上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本來就是相輔相成。這種對于知識的渴望,不是為了學分與成績走進教室,而是自發(fā)性的學習,目的不在于考試成績,而是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1868年,美國有位年輕人在舊書攤買到一本破舊的法拉第著作“電學研究集”,憑著一股自己的好奇心,重做書上的實驗,開始自學關(guān)于電學上的知識,并一生走上電學之路,他的名字是愛迪生。
追隨好奇心并發(fā)展興趣,展現(xiàn)對知識的渴望,才是正確的學習。
好吧,我把我的感想分享出來了。但也如同前面講過的,我還真不相信文章可以改變誰,別人的經(jīng)歷終究很難讓他人感同身受,所以很可能看著文章的你并不愿意把自己跟我歸在同一類中也說不定。
盡管如此,最后我還是想白費唇舌一下。建議大家別想著找捷徑、別過早否定任何事情。如果你愿意多學些東西、愿意多承擔一些責任、愿意不斷找尋自我成長的可能性,機會是會出來的。機會真的會出來的。有些事情或許一開始看不出樂趣,但樂趣可以在自我成長中逐步發(fā)現(xiàn)。若你永遠都遠遠的看著別人做時,樂趣當然不會產(chǎn)生。只要你愿意跨出自己的圍墻,多一些感性與投入,或許終究有一天,人生會帶來不同的感動。
作者:孫志超
文章來源: 獵掌門